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常常以小名、网名或绰号相称,这些昵称在朋友和家人之间传递着亲切和熟悉。但如果在正式的借贷关系中,这些非正式的名字出现在借条或欠条上,它们的法律效力如何呢?而在劳务市场中,工资欠条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凭证。但如果欠条上的名字与实际身份不符,劳动者该如何追回自己的血汗钱?
案情回顾
吴某,一位年迈的工人,在2015年为一位“周老板”提供劳务,并在2016年收到了一张10万元的薪酬欠条。然而,欠条上的签名是“周健”,而非被告的真实姓名“杨某伟”。这引发了一场关于债权凭证有效性的争论。
法院审理
法院在审理此案时,面临一个关键问题:如何证明“周健”与“杨某伟”是同一人?法官通过实地走访、信息检索和联系被告的前妻,最终确认了杨某伟的乳名就是“周健”,并且他在吴某所述的工程中确实工作过。吴某也提供了追讨工资时的通话录音等证据。
法院认为,尽管欠条上的名字与被告的真实姓名不符,但通过法官的调查和吴某提交的证据,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,足以认定杨某伟就是出具欠条的“周健”,欠条所记载的欠款事实是真实有效的。
基于上述证据,法院判决杨某伟应支付吴某工资10万元。这一判决现已生效。
国汉解读
在经济往来中,书写欠条或借条时,应要求对方提供身份证明文件,并仔细核实对方的真实姓名、身份证等关键信息。如果发现名字不符或有误,应立即要求对方更正,以避免败诉风险。如果事后发现问题,应积极收集能证明对方身份的证据,如通话记录、转账凭证、第三方证人证言、笔迹鉴定,或者让村居委会出具证明,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国汉建议
国汉律师事务所建议,在任何形式的经济活动中,都应确保所有文件和凭证的准确性和完整性。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,应及时采取法律行动,并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。
北京市国汉律师事务所致力于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。我们希望通过此案的分析,提高公众对劳务合同和债权凭证重要性的认识,促进法律公正的实现。
(内容来源:中国普法)